北宋黄庭坚名列“苏门四学士”之首,曾经游历到今湘鄂赣交界处的黄龙山,与祖心禅师论道。禅师以《论语》发问,请黄庭坚诠释。“二三子以我为隐乎?吾无隐乎尔。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,是丘也。”这句话黄庭坚自小熟读,便答这是孔门弟子以为老师在学问上有所保留隐藏,孔子说我没保留,一直在言传身教。祖心禅师摇摇头,不以为然,二人争执不下。沉默良久,忽而禅房中飘来了桂花的浓香。禅师开口道:“闻到桂花香了吗?”黄庭坚点头称是。禅师曰:“这就是‘吾无隐乎尔’的禅意!”数年之后,黄庭坚被贬西南边陲,行于道中,忆起祖心禅师旧事,心中豁然开朗。他与禅师并未眼见桂花,闻着花香,非但能知花开满树,更知秋意渐浓。卢照邻说:独有南山桂花发,飞来飞去袭人裾。
王摩诘说:桂魄初生秋露微,轻罗已薄未更衣。
李清照说:暗淡轻黄体性柔,情疏迹远只香留。
▲ 秋季的公园,桂花花瓣与树叶一起掉落石板。摄影/林少波一入秋,中国南方就是桂花的天下。从烟雨朦胧的江浙水乡,到深入内陆的两湖地区,再到秋季湿热的岭南地区,只要走在路上,一阵阵浓烈的桂花香味总能扑面而来,淡雅而不疏狂,沁人心脾。
中国种植桂花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,桂花原产于中国,据早期文献记载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,现在在淮河流域至黄河下游以南各地都能够闻到“八月桂花香”了。18世纪70年代桂花从我国广州传至英国,1789年英国皇家庄园才开始桂花的栽培,后来风靡欧洲。中国人爱桂,是“人闲桂花落”的禅心,也是“冷露无声湿桂花”的乡愁,更是“何须浅碧轻红色”的独特。中国人能想象的各种美好事物,都毫无保留地让桂花来代表了。
清秋时节,丹桂飘香。这个时候的南方人,真的很幸福。小区旁、街道上、弄堂里,一棵棵随处可见的桂花树,有一种总能闻到、尝到的香甜。比如杭州。“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。”杭州赏桂,西湖以南的满觉陇是绝佳地点。这里是一处山谷,桂花盛开时,遇上阵阵秋风,满山的桂花便如落雨一般簌簌而下,形成了杭州一景——“满陇桂雨”。
有人说,南方的秋天,没了桂花的秋天,就没了灵魂。
可是,秋天的花那么多,桂花凭啥成为秋天的代名词?因为桂花,真香!
▲ 桂花的古名、正式名:木犀。
桂花为常绿乔木,栽种时常为灌木状;叶对生,长圆形,革质;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,花小,白色、淡黄色、黄色或橙红色。有人依花色不同,将桂花分为银桂、金桂、丹桂等品种。桂花香清甜、淳厚、洁净、舒淡,不媚不妖。
桂花的名字,与花无关,而是来自树木的材质纹理。南宋学者范成大认为,寻常树木,内心只有一条纵向纹理,而桂树却有两条纹理,形似古时祭祀所用的玉器圭,由此得名。又因其木质纹理如犀角,别称“木犀”,亦写作“木樨”。如今桂花的中文正式名就叫做“木犀”。桂花因香气为人喜爱,先秦《吕氏春秋》里面说:“物之美者,招摇之桂。”世间若“芳桂常生”,也被认为是君王有德行的吉兆。西汉的淮南王刘安,嘱门客作《招隐士》之歌,以桂树丛生之地,比喻大贤隐居之所,此后桂树、桂花也常被暗指贤良才俊。白居易非常喜欢桂树。“有木名丹桂,不容凡鸟宿。”其诗词中咏颂桂树、桂花、桂子的名句名篇有很多,最著名是:“江南忆,最忆是杭州,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听潮头。何日更重游?”离开杭州后他心心念念的一件重要的事儿还是桂树。桂花味儿此刻淡淡的从诗书墨迹中逸出,馨香千年。闻香而知秋意,是桂花在古时带给人们的经典意境。桂花飘香,恰逢金秋,于是有了许多桂花与明月相互映衬的传说。相传月宫中有桂树,吴刚伐之而不倒,此乃神树也。甚至连《西游记》中沙和尚使用的宝杖,也是用月宫桂树制作的。明清时《杭州府志》更是记载,武林山中的僧人,中秋之夜月华如练时,可以捡拾到天宫掉落的桂子。暮色降临,唐朝长安城平康里的商肆、酒家华灯初上。科举考试刚刚放榜,及第的士子们聚集在此宴饮玩乐。这一年的新科状元裴思谦,被莺莺燕燕们围绕着,春风得意,提笔写下诗句:“从此不知兰麝贵,夜来新染桂枝香。”——从今往后,人间珍贵的香料宝物,我都不再稀罕,因为我已蟾宫折桂、平步青云,要做人上人了。
时到了宋代,前朝的许多文史典故,都被文人们用在词牌中。当年裴思谦的诗也化出了一个新词牌《桂枝香》。王安石就有一首《桂枝香》。登临送目。正故国晚秋,天气初肃。千里澄江似练,翠峰如簇。归帆去棹残阳里,背西风、酒旗斜矗。彩舟云淡,星河鹭起,画图难足。念往昔、繁华竞逐……此词有感而发,真挚优美,立意又高远,被推为《桂枝香》词牌的榜首之作。其实,“折桂”之说,在更早的时候就有了。《晋书·郤诜传》写道:“郤对策上第,拜议郎。……累迁雍州刺史。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:‘
卿自以为何如?’诜对曰:‘臣举贤良对策,为天下第一,犹桂林之一枝,昆山之片玉。’帝笑。” 自此,“折桂”便成为殿试第一的雅称,后来科举考试中的及第者,则有“桂客”“桂枝郎”之称。汉晋之后,月中有蟾蜍和桂树的传说盛行,《淮南子》云:“月中有桂树”,唐人牵合两事,以“蟾宫折桂”称应试及第,故而诗中也常有“蟾桂”“蟾宫”的说法。为何折桂与金榜题名扯上关系了呢?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,恰逢桂花开,所以古人将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,借喻高中状元。“折桂”也有等级之分,状元为红(丹桂),榜眼为黄(金桂),探花为白(银桂)。金榜题名后相聚宴饮,是中国人的传统。尤其在唐代,豁达豪放、喜欢游乐的唐人为新科进士安排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的宴会,以“探花宴”最为声势浩大。唐《秦中岁时记》中描写:“进士杏园初宴,谓之探花宴。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,遍游名园,若他人先折花,二使者被罚。”探花宴的重头戏,是由主考官提名两名最英俊的进士作为“两街探花使”,到全城名园中采摘名花。在快马飞奔的时候,两名探花使要折下长安城里正在怒放的牡丹、芍药等花朵,折得越多越好,再返回到皇上跟前献花,皇上则会让探花郎将花一一散给所有新科进士戴在胸前。横屏观看
▲ 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中,常建中了探花后骑马冲撞路人的桥段,应该是致敬孟郊的名句——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。
在这样的赏花“狂欢”中,新科及第者缘情而作,留下不少诗篇,最有名的就是孟郊的《登科后》——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”
一到九月、十月,你会发现,不管是中式茶餐厅还是西式咖啡厅,还是饮品外卖,桂花味美食都成了当之无愧的C位新品。桂花拿铁、桂花酿风味圆筒、金桂酒酿胶原冻、桂花玫珑啵啵酪酪……这些花里胡哨的名字,确实让人感受到,商家们榨干桂花的决心。
除却赏花闻香,桂花也常用于制作饮食。桂花树在中国种植的2000多年来,一直是观赏与药食这两种功能兼具。以桂花入馔,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饮食文化。如今我们经常喝到的桂花酒,早在屈原那时就被奉为佳酿了。在《九歌》中,就有“援北斗兮酌桂浆”的句子,“桂浆”就是用桂花酿制的酒。在东汉的《礼乐》中,也能找到“尊桂酒,宾入乡”的描述。▲ 桂花酒。
北宋最有名的“吃货”苏东坡还专门写下《桂酒颂》,称赞桂花酒“酿成而玉色,香味超然,非人间物也。”简单的桂花酒,可以直接把干桂花、枸杞、桂圆等倒进米酒制作,静候一个月,便可饮用。除了桂花酒,还有明清两代较为风行的桂花汤和桂花茶等。桂花汤采桂花阴干,用干花泡入温水为汤。桂花茶则是以干桂花“点茶”,使其香气混入茶香中。以桂花加工而成的食品也是五花八门,其中桂花做糕点,最出名的就是桂花糕,而古时,它又名广寒糕。宋人林洪的菜谱《山家清供》中,记有广寒糕的做法,“采桂英,去青蒂,洒以甘草水,米粉饮作糕”。广寒糕喻义“广寒高甲”,象征着“蟾宫折桂”的好运。而要说和桂花最配的,还得是糖。明代古书上记载有一种美味,名为桂花糖露,这种食品对原料要求苛刻,制作时间也只能在秋天的一个月。桂花糖露的制作是一件熬人的事情,熬制桂花糖露需要制作提糖,还需要由青梅和食盐制成的卤汁,桂花一碰到盐卤,其味道瞬间就会被留住。最终的桂花糖露,比一般的桂花蜜更为甜润,滋味更浓郁。
还有我们经常会点的那道桂花糖藕,白嫩整齐的藕片,淋上桂花糖汁,藕的清香和桂花的甜蜜融为一体。明代文臣朱国桢曾说,“生平所恨者五事:一恨鲋鱼多骨,二恨金橘多酸,三恨莼菜性冷,四恨海棠无香,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。”人生憾事,首先由口腹之欲引起,而要对生活做修复,也需从味道开始。
在这些美食中,桂花都是作为佐料或最后的点缀,它虽不显眼,却为菜肴增添了独一无二的芬芳。桂花融入食物,是中国人骨子里独特的饮食审美。入馔的桂花虽小巧,却最具辨识度,故常能引动食客,打动人心,成为打开味蕾之门乃至心灵之门的密码。桂花不像牡丹、芍药等花朵那样浓烈奔放,但凭借小小的身姿,一簇簇细细密密地挂满了枝头。如今,不少城市,都把桂花作为市花,当仁不让的便是“桂树城林”的桂林。不过,苏州、杭州、合肥等地,同样是桂香飘城。在合肥,几乎大多数公园都种植有桂花树。入秋之后,合肥的桂花次第盛开,到了农历八月的时候,合肥的桂花更像是约好了一般,一起竞相绽放,一起吐露芬芳。那种淡淡的幽香,时而有,时而无,随着一阵阵秋风,欣然飘来。用鼻子嗅一嗅,淡淡的,很好闻,仿佛空气中,都有丝丝的甜味。当然,在很多南方人心中,赏桂不一定非要去公园或专门的景点。奔忙的打工人,就算走在日常的街头巷尾,也能感受到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萦回。
也许,有的时候,专程不如偶遇来得惊喜。走在路上,一个转角,突然闻到一缕清香,那便是,秋天来了。
撰文 | 林少
部分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 等
参考资料:
博物2017年10期《桂花 飘香嘉树月中来》
中华遗产2018年01期《秋的味道》
2023年10期《中华遗产·最中国的丝绸专辑》上市,
可点击图片购买。